(中央社台北17日电)受北京当局防疫严封控加上房市低迷等因素冲击,经济疲弱消费不振,中国今年1月民间储蓄额增加人民币近7兆创历史新高,金融业者分析,由于储蓄风险低,以致民众理财偏好存款。
中国媒体中国新闻网今天报导,据中国央行最新披露今年1月的金融数据,当月人民币(下同)存款增加6兆8700亿元(约新台币30兆),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兆2000亿元,创历史同期新高,同比增加7900亿元。
中国央行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」显示,中国民众疯储蓄,去年第4季倾向于更多储蓄的民众占61.8%,创统计以来最高。
为何储蓄规模大增?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,超额储蓄主要源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疫情频发消费不振,导致预防性储蓄骤增。
其次是地产风险扩散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,大笔资金回流至银行,还有就是去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,导致民众转向低风险理财的意识高涨,使得资金回归储蓄。
长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,由流量估算,中国民众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超额储蓄,2020至2022年累计规模达1兆1000亿元,并说疫情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可能集中于2020年。
不过就存量而论,却发现超额储蓄主要集中于2022年,而且规模已攀升至7兆4000亿元。
至于目前民众超额储蓄能否回归银行理财,明明分析,取决于多方面因素,包括储蓄可能流向消费和不动产投资的规模,银行理财产品对比低风险储蓄的优势何在,以及银行理财及债券市场的获利是否更佳等。
国民储蓄毛额扣掉国内投资毛额的差额就是当年度的「超额储蓄」,可反映资金闲置状况;当超额储蓄数字愈高,代表国内资金闲置情况愈严重。
中国不仅今年1月民间储蓄额增加创新高,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底公布的数据,去年家庭存款增加17兆8000亿元,较2021年大增约80%,凸显疫后大额消费恐仍低迷。(编辑:曹宇帆/陈沛冰)1120217
评论列表 (0条)